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三「聲」有幸 (2012.09.07)

     開學至今已經一個禮拜,每天早上的校門口,都可以看見我們的生活教育組秀芬組長精神抖擻地歡迎同學走進學校,她宏亮的問早聲,總令人感受到將會是充滿朝氣的一天。有些同學大聲回應,也有些同學默默走過,似乎沒聽見。記得上禮拜校長跟各位同學提到:每個人都要努力涵養三隻手的氣度拍手、握手和舉手,拍手、握手都是一種友善的回應,人際關係的建立,就是在友善的回應中一點一滴累積。友善的人際關係建構友善的校園環境,友善的校園環境可以增進每個人的涵養跟氣度,也可以提升彼此學習的效益。因此,除了每個人要涵養三隻手的精神外,校長希望以後校園裡也可以聽到三種聲音:問候聲、回應聲和讀書聲。問候和回應是一種禮貌,有禮的社會,才稱得上是有教養的社會,也才是真正富足的社會,富而有禮不都是我們想要的社會嗎?讀書是每個人的基本任務,書本是賢達之人的智慧結晶,從讀書中去汲取別人的智慧,涵養自己的品行,增廣自己的見聞,擴展自己的視野,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校長以此來勉勵各位同學,不要再三聲無奈,要三聲齊發,才會有幸福的到來。

 【小品文欣賞】  盲人

    漆黑的晚上,一個遠行尋佛的苦行僧來到一個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道路上,絡繹不絕的村民們你來我往。苦行僧走進一條小巷,他看見有一團暈黃的燈光,從靜靜的巷道深處照過來,一位村民說:「瞎子過來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問身邊的一位村民:「那挑燈的人,真的是瞎子嗎?」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苦行僧還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望不見紅花綠柳的世界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甚麼樣子?那它挑一盞燈,豈不令人可笑?
    他那燈籠漸漸近了,暈黃的燈光漸漸從深巷游移到僧人的鞋上。百思不解的僧人問:「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嗎?」那提燈籠的人告訴他:「是的,自從我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眼混沌。」僧人問:「既然您甚麼也看不見,那為何挑一盞燈籠呢?」盲人說:「現在是黑夜嗎?我聽說在黑夜裡沒有燈光的映照,那麼全世界的人都跟我一樣甚麼也看不見,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您是為了給別人照明?」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己!」「為您自己?」僧人愣了!盲人緩緩向僧人說:「您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過?」僧人說:「是的,就在剛才我不留心被兩個人碰一下。」盲人聽了,深沉地說:「但,我並沒有,雖然我是盲人,甚麼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了我。」苦行僧聽了,頓有所悟。他仰天長歎說:「我天涯海角奔波著找佛,沒想到佛就在我身邊。原來,佛性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燃了它,即使我看不見佛,佛也會看得到我。」(轉載)

《結論》

在生活中,熱愛珍惜身邊的一切,我們就會感受到回饋來的溫暖與快樂,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身邊的所有人,點燃生命的那盞燈吧!這樣,在生命的夜色裡,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與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