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在實施班級閱讀計畫的時候,我用「傳記文學詩詞曲,翰墨無涯縱橫驅;天文地理經籍誌,窮古極今鴻儒許」這首詩作為我推動閱讀的卷頭語。我希望孩子們的閱讀習慣養成是從我們最熟悉的教科書文本開始。所以,傳記、文學、詩、詞、曲,是我著手讓孩子閱讀的第一個標的物。從閱讀文本到解釋分析,從分析中找出文(詩)眼,再從文眼擴展到文章的全貌及所要詮釋的意境,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受寫出他們的心得。當時我開了一個部落格,讓每個學生在一定的時限內將心得報告上傳,也藉此讓其他同學有機會觀摩別人的作品,彼此相互切磋琢磨。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是推動這項計畫的主要困境,但是不同的要求卻是解決困難的途徑。兩年過後,到了高三上學期,我發現上課中學生表達意見的意願提高不少,而且對文本分析與解讀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推論。
閱讀能力關係到一個人的成長力,它不僅是自我認知的探索、豐富生命的開拓,更是品格性情的陶冶和優質休閒的提倡。來到安中,我希望孩子們透過閱讀習慣的養成,都能具備以上所述的能力。於是,我決定每週寫一篇短文發表在週報,然後再利用禮拜二朝會時間,檢擇與中心德目有關的文章導讀。「聽」也是一種閱讀能力,短短十五分鐘的講述,讓孩子從聽的過程中專注於文字的描述,進而發揮他們無限的想像空間。對於這樣的執行成效,我的檢核工具就是利用平常在校園走動時,隨機跟同學聊聊朝會時所講述的內容,再問問他們的想法、然後促動他有了想法之後下一步該怎麼做?從聽到實踐,我看見孩子是在激勵中不斷地進步與成長。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因此,閱讀空間的營造,是可以激發孩子想要閱讀的動機。所以,閱讀角落的建置,是方便孩子走到哪兒就有書本可看的機動性。本學期於北林、中宇和南風三樓靠西霞樓的迴廊中設置有北歐、地中海及中國風巧思設計的閱讀角落,希望透過不同視覺的呈現,吸引孩子靠近它、碰觸它、閱讀它。未來我希望在二樓以上樓層,東西兩側樓梯迴旋的多餘空間裡,都能有一個轉角遇見書的設置,讓孩子走到哪兒就有書可看的便利性。
配合教育政策,學校推動閱讀計畫實施已久,除了週一、三早自習時段之「全校閱讀日」外,由班導師主導而成立班級讀書會,更是激勵孩子喜書、愛書、讀書的重要途徑。班級讀書會所研讀資料乃由任課教師(或學生建議)自各類學習資源(包含班級圖書、圖書館藏書、報刊雜誌、網路媒體…等)挑選適當素材作為讀書會學習主題,配合各科教學內容與學習進度,結合多元領域之統整學習。並配合研讀進度,於閱讀課安排時間進行討論與心得報告發表。
「愛書人」是推廣閱讀的另一項活動,每個孩子都有一張「愛書人記錄卡」。凡閱讀完一本優良讀物,即可在記錄卡填上日期、書名,並請任課老師或導師認證。只要讀過二十五本優良讀物,即得「愛書人閱讀獎」獎狀乙幀,圖書禮券100元。並且於每次段考過後選出這期間前三名的「閱讀之星」予以表揚獎勵。
政策推動是否有成效,在於全體教員工的認同及執行的意願。我發現「聯絡簿」又是另一個展現閱讀力的管道,從學生聯絡簿當中,我由衷感佩各班導師傾全力的配合。聯絡簿規劃有生活小品文及生活札記欄,學生每天一篇,加上導師熱情回應的批閱,無形中已經培育了孩子的閱讀習慣和文字表達的能力。
本學期由陳玉孃老師主導,國文領域所有老師所悉心擘劃的「閱讀金頭腦」,也在本周四的競賽活動中,展現孩子對閱讀的熱愛與投入。能力的培養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而來,只要願意開卷,我們總能在文字的優游中獲取經驗與知識。
「閱讀、內化、表達」是閱讀素養三部曲,當我們在強化閱讀的重要性或推動閱讀的各項策略時,不一定可以獲得普遍的認同或成效,但是眼前的一步若不能跨出去,我們希望孩子改變與成長的機會就更渺茫了。我安中多麼幸運有一群願意為孩子成就希望的同仁,在他們的信念與篤實的指導中,在去年(103度)會考寫作測驗中,四級分以上高達83.47%,比起全國76%高出許多,我相信,我們的努力終究會有成果。所以,當見孩子普遍地在卓越優秀的路上各展現其能時,也許我們已經默默種下那棵希望的種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