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漳和國中參加教育局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共同辦理的「藝教寓樂 新北好藝」巡迴展記者會,看完展覽之後,讓我深受感動。原來,藝術是可以藉由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傳達內心世界的空靈;藉由最溫馨感人的創作手法抒發人類情感的美妙與浪漫;透過它我們可以看見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而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更令人深刻體驗到我們將身負重任把現有的多元文化,用多元的表現方式傳給我們的後代子孫。
本次巡迴展覽主題訂為《再現千年文化活力〜東方可頌:宋代文化大觀教育展》。展出內容從充滿庶民意識的名畫「清明上河圖」、「貨郎圖」、「鬥茶圖」;獨具一格的「山莊圖」、「竹鳩圖」、「萬壑松風」;細緻描繪人物的「仁宗后」、「徽宗座像」、「人物」;書法名作:蘇軾的、「寒食帖」、黃庭堅的「松風格詩」及最具宋代藝術特色的汝窯「青瓷水仙盆」、「蓮花碗」,建窯的「黑釉兔毫展」等作品。希望藉由這些精緻作品的展出,將藝術文化帶入校園,提升藝術氛圍,拓展藝術深耕的校園文化。
藝術是人文素養的基本元素,對於音樂、繪畫、書法、陶藝、設計……我們不見得要學會創作,但是懂得鑑賞其中的奧妙,並藉由藝術作品的傳達而產生內心情感的共鳴,這就是鑑賞。安中是一所人文薈萃的校園,有管樂、弦樂、直笛、合唱團等音樂性社團;有語文競賽九連霸的優質藝文團隊;有羽球、田徑等運動團隊組織;每一項社團也都希望能帶動每一個人在不同潛能的領域中發揮不同的能力。
本次巡迴展共有九個場次,分別安排在九所國中小,安中很幸運被主辦單位選為第八個場次巡迴展覽區,日期從12月11日~20日為期兩週。精采絕倫的「東方可頌」藝術大觀文化展,期望能在每一個安中人的心靈產生小小的共鳴。
那個比我更晚去的人(轟動中國大陸 上百萬人點閱)
我來自農村,家境不富裕。 父母給的錢有限,所以儘管學校食堂的飯比起外面的已經很便宜了,但我仍覺得捉襟見肘。 而且我還發現,我比其他同學的飯量大,可能是他們經常吃零食的緣故吧。
每次在食堂裡吃飯,都能見好多同學的食盤裡剩好多米飯,有的甚至還有肥嘟嘟的肉片,讓我看見既饞涎欲滴,又心疼不已。
很快我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去食堂晚一點,等別人都買完後,再去買飯,同樣的錢能打到更多的飯。
有次我因在教室逗留的時間長了一些,去食堂時裡面人已不多了。
我打兩塊錢一份的套餐,師傅竟然把最後的飯全盛到我碗裡,還有剩下的菜也全給了我。
雖然米和菜都有些涼了,但我望著小山一樣的米飯,高興壞了,覺得撿了個大便宜。那一頓飯我吃得津津有味,那也是我到大學後第一次吃飽飯。
從此之後,我總要很晚去食堂,即使沒有事情做也要磨磨蹭蹭等到別人吃完了我再去。
我喜歡在人少的時候吃,因為那時別人就不會因為我吃的飯菜不好而用異樣的眼神看我。
記得剛上大學時,一天晚上我買了一碗稀飯、一份土豆絲、三個饅頭,那會兒人正多,我看見一張桌子邊還有一個空位,就坐了過去。
坐下後才發現三個女孩坐在那兒,她們面前堆著香氣撩人的小炒,三個人竟點了五個菜,我一眼就瞥見了裡面有我最愛吃的粉蒸肉。
她們吃驚地看著我吃下三個饅頭,又呼嚕呼嚕喝下一碗稀飯我是想盡快吃完趕緊離開,所以響聲就大了一些。 她們笑得花枝亂顫,眼神中滿是鄙夷,我則紅著臉離開。
我印像中那一頓飯吃得最鬱悶! 大三下半學期的一個晚上,我看著外面的天已經黑了,再看看表,覺得食堂裡應該沒人了,我就去食堂吃飯。 到了那裡,果然裡面已空無一人,桌子上杯盤狼藉,師傅把最後的飯又全盛給我,我像往常一樣,吃著已經冰涼的飯菜,慶幸自己發現了這一規律。 我吃飽後正準備離開,餐廳的一個勤雜工用很不客氣的聲音說:"走時把門帶上!"
我低著頭應了一聲,心裡很不是滋昧。 也許我經常最後來吃飯,這個勤雜工看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雖然他的處境也不怎麼樣,但往往窮人的眼光是最敏銳的,而且通常窮人是最看不起窮人的。
下樓時碰見一個瘦小的女孩匆匆上樓,我很吃驚:怎麼還有比我晚的同學?
惺惺相惜的情感使我沒有冷漠地從她身邊走過,而是對她說已經沒飯了,但她"哦"一聲後依然速度很快地上樓。 我很好奇,悄悄跟了上去,想看看她究竟吃什麼飯。 我悄悄地趴在門口一看,驚呆了,隨即,淚水像決堤的洪水奔湧出來。 我流著淚下了樓,那個女孩瘦小的身影在我的腦海裡盤旋。
誰能夠相信,她根本不是去買飯的,她只是在每張桌子邊都停留一會兒,撿別人吃剩的饅頭和菜吃,三兩個師傅和勤雜工都鄙夷地看著她,偌大的食堂裡,她瘦小的身影更加可憐。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淚水一直未停。
以前我總抱怨自己生在窮人家,可自從見到這個女孩後,我就再也沒抱怨過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