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四(2013.09.26)晚上的親職教育講座,我大概從品德教養、適性發展和親師溝通三層面跟家長們分享彼此的經驗。
Dietrich
Schwanitz(迪特瑞西.史旺尼茲)說過:如果文明的社會是一個人,他的名字就是—教養。我經常跟孩子們分享,一位有教養的人,通常他的人際關係會比較好,而人際關係的建立就從禮節開始。禮節不須成本,只要你願意開口跟人打招呼、只要你願意隨時協助他人、只要你願意留意並保持環境的整潔、只要你願意對人事物都保有和善喜樂之心、守秩序、守規矩,那麼你就是一位有禮節、有教養的人。每天早上在校門口迎著同學們進校園,我總喜歡用「同學早」這三個字來開啟一天的學習歷程,雖然短短三個字,它已經拉近彼此的關係,也建立友善和樂環境的第一步。其實,這樣的效應會逐漸渲染擴大,平常在校園裡走動,同學們也會很主動、自然地向師長們問好。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尤其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後,言行舉止就自然散發出一股溫馨可人的氣質。
其實,孩子的情緒反應是很直接的,如果師長能同時體會當下情境所反映的情緒,了解孩子情緒反應的背後動機,那我們更應該以沉穩的態度協助孩子情緒的疏導,不要因為孩子的態度不佳,急於糾正、懲罰,反而落入惡性循環的情緒泥淖裡。
另外,做一個好品德、有教養孩子,要從做家事開始。記得2009.09台大開學典禮,校長李嗣涔引用雜誌中的一句話,提醒大學新鮮人別好高騖遠,從根本做起;而建立人我關係的起點應從關懷家人開始,進而關懷他人、社會、環境與生態。他說:「人人都想拯救世界,但是沒有人幫媽媽洗碗!」做家事是最基本的份責,從家事當中培養孩子的責任與義務、關懷與協助、勤儉與克難、體貼與包容、熱心與開朗,更讓從做家事當中體驗勞動的辛苦及願意付出的精神。言教不如身教,孩子在家庭中深受父母言行影響頗大,這種潛在課程威力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深遠,身為師長不可不慎。
適性發展是關係孩子未來優質生活的重要關鍵,那甚麼是「適性」呢?Ken
Robinson有一本書《讓天賦自由》,他開宗明義地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才華,並且有能力去找到自己的獨特天賦。」所以,所謂「適性發展」就是透過種種試探,發現自己的優勢才能,然後投入精神,努力不懈,將自己的才能發揮極致。
最近在網路上經常看見一個詞叫「魯蛇」,魯蛇是英文loser的音譯,也就失敗者的意思。我曾經用大陸短跑健將劉翔在倫敦奧運跌跤的照片向師長的闡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挫敗狀況。我想每一位師長在他們求學過程中幾乎都是Winner(獲勝者)。因此,我們很難體會一位失敗者心理的巨大壓力,就如前面所說,每個孩子都有他天生不同的本能,也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在學業上獲得相當的成就,所以,當孩子遇到學習挫敗的時候,我們應該用甚麼心情去看待孩子的徬徨與無助?一路走來的人生門窗不只有一扇,我們總能協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的那道門,然後讓他打開看見美麗壯闊的山海。
與孩子的溝通,如果是用充滿憤怒、失望、批評、嘲弄、或負面的用字遣詞,甚至用「這是給你一個教訓」的口吻說話,那無異是火上加油,而不是在協助孩子做建設性的反省思考!所以,不論你是父母、教師、保姆或經常與孩子互動的成年人,我想都必須以鼓勵和支持的態度協助孩子反省自己的問題行為。所以,當父母、師長在面對或管教孩子時,有下列幾個策略可供參考:
有限的選擇: 孩子們應該擁有相當多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而且越早開始越好。如果失去這種重要的機會,長大後就很難成為好的決策者。每次你給孩子一個做決定的機會,等於是在告訴他:你對他有信心,相信他有能力靠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沒有偏見的言論: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偏見負面的言語會激起孩子一連串的負面情緒反應。這樣不但無法糾正孩子的行為,反而會激起更多的衝突與不安。
客觀說法:用和藹與公平、公正的方式提供客觀資訊,就是在幫孩子獲得所需的能力,讓他們得以發自內心分析自己做的各種選擇,進而協助孩子啟動思考引擎,為自己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處理模式。
用「我」代替「你」: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要避免說出責備的語句時,可以用「我」來取代「你」,這種說話方式可以把焦點鎖定在「孩子錯誤行為所影響的對象」,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孩子犯的錯」以及「該承擔的罪名」。例如:「你剛剛那樣捉毛毛,我真的很擔心,那很可能會讓牠嚴重受傷。」而不是憤慨地說:「我真的沒辦法留你一個人獨處!
看看你對毛毛做了什麼事? 牠已經快要崩潰啦!」問問題:「開放式的提問」是協助孩子傾聽他內心的聲音,讓孩子在心靈對話中發現自己的思考邏輯與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時候難免會有不周全,但是,師長的引導可以協助他更熟慮、更精進。
孩子的心智發展有快有慢,但是只要耐心等待,我相信總有開竅的一天,最後,我用「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stop.」來說明孩子的學習態度,有人雖然走得慢,只要不放棄,那個預設的目標終究會到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