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民主與法治(2014.03.29)


 
    過去兩個禮拜在所有媒體強力播送下,「服貿」這兩個字變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打趣的問候語了。上禮拜跟同學們談到「誠信」,誠信是人際往來最基本的要求,沒有誠信,一切都是空話。而什麼是「服貿」?簡單說就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關係著海峽兩岸經濟活動彼此相互約定的準則,既然是約定的準則,那麼雙方的誠信問題,就顯得相當重要。當然協議的利弊得失,會從不同的角度衍伸出不同的見解和主張,所以,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不管贊成或反對?彼此相互尊重是民主國家應有的風範與素養。當然這麼有爭議性的議題絕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談論的主題,我相信國家執政者一定會運用他的智慧,權衡利弊得失,做出最有利人民的決定。然而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服貿的主軸不斷被提及外,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爭議也是這次抗爭中各說各話的話題,那麼,我們來談談「民主與法治」吧。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沒有民主的法治是空的,沒有法治的民主是瞎的。說明了民主與法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民主的內涵,廣義而言,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有幾項基本要素:即自由、平等與法治。其特徵就是「尊重個人尊嚴」、「重視權利平等」以及「篤信自由價值」。在這種生活方式之下,人民基於法律,人人自由、一律平等;人民都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制定法律的主導者,一方面是服從法律的百姓,這就是「民主」的真義。
    所謂「法治」,顧名思義就是「依法而治」,亦即以法律為治國、治人、治事的準則之意。而法律係由人民的公意來訂立,治理國家的一切事務均需依靠法律。  法治的中心觀念就是「平等」。法治之下無例外的情事不論權力大小、地位高低,均應接受法律的約束;法治亦貴在能夠實踐,若嚴於立法,而不能充分實行,亦無助於平等機會的建立。
    從以上對民主法治的定義來看,同學們不妨思考一下服貿事件的來龍去脈,究竟哪些是屬於自由民主的範疇?哪些是法治裡必須遵守的規範?除此之外,就服貿簽訂的目的依官方說法具有改善台灣經濟的效益,當然對於台灣未來前途亦有關鍵性的影響。台灣民主法治的執行成果相當傲人,但也有不少人對民主法治影響執行效率感到憂慮。怎麼權衡利害,讓得失在天平兩端獲得平衡,才是人民之福。我們也期待所有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們也能夠以理性的態度和正向的思維來面對國家目前的處境。

【小品文欣賞】預支明天

    想像有一家銀行每天早上都在你的帳戶裡存入$ 86,400, 可是每天的帳戶餘額都不能結轉到明天,一到結算時間,銀行就會把你當日未用盡的款項全數刪除。
    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做?當然,每天不留分文地全數提領是最佳選擇。
你可能不曉得,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銀行,她的名字是「時間(TIME)」。
    每天早上「時間銀行」總會為你在帳戶裡自動存入86,400秒;一到晚上,她也會自動地把你當日虛擲掉的光陰全數註銷,沒有分秒可以結轉到明天, 你也不能提前預支片刻。
    如果你沒能適當使用這些時間存款,損失掉的只有你自己會承擔。沒有回頭重來,也不能預提明天,你必須根據你所擁有的這些時間存款而活在現在。我們 應該善加投資運用,以換取最大的健康、快樂與成功。
    時間總是不停地在運轉,努力讓每個今天都有最佳收穫。
 「一年」有多少價值,你可以去問一個失敗重修的學生。
 「一月」有多少價值,你可以去問一個不幸早產的母親。
 「一週」有多少價值,你可以去問一個定期週刊的編輯。
 「一小時」有多少價值,你可以去問一對等待相聚的戀人。
 「一分鐘」有多少價值,你可以去問一個錯過火車的旅人。
 「一秒鐘」有多少價值,你可以去問一個死裡逃生的幸運兒。
 「一毫秒」有多少價值,你可以去問一個錯失金牌的運動員。
     請珍視你所擁有的美好時光,特別是你可以和一些值得付出的人來分享這些時光。別忘了時間不等人。 昨天已成為歷史,明天則遙不可知,而今天是一個禮物,所以英文把「現在」稱為Present,請珍惜這份禮物(譯者按︰Present別義為禮物)

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自己最大的敵人是個性;
個性最大的敵人是習慣;
習慣最大的敵人是觀念;
觀念最大的敵人是認知;
認知最大的敵人是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