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失去勇氣的時候,就是失敗的開始
在《論語 述而》裡有一段話: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意思是說:孔子跟顏淵說:「受到任用便出來做事;得不到任用的時候就隱居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就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想和誰一起共事呢?」
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和我共事的,一定是要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如果我們對《勇氣》下一個定義,勇氣就是擁有敢於挑戰、探索、創新、改變和嘗試的態度,而且願意為自己的挑戰、探索、創新、改變和嘗試負責到底。有勇氣的人一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其實不一定有勇氣。勇氣必須以智慧為後盾,要不然就會淪為孔子所說的《暴虎馮河》有勇無謀的匹夫之勇。
勇氣固然不保證可以成功,但總是會有機會;而缺乏勇氣卻絕不可能成功,且毫無機會。人如果缺乏勇氣,遇事會裹足不前,猶豫不決,將會失去許多機會,更很難以開創自己璀璨的人生。培養勇氣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敢於學習新技能,探索新事物,面對新挑戰,認識新朋友,我們的人生才有成功的機會。
12國民基本教育將於103學年度正式實施,在國中階段的諸位同學們,這是你個人試探自我、勇於嘗試、發現優勢、激發潛能的絕佳機會,透過多元面向的學習活動,把握每一個可以勇敢創新的機會,並且配合老師的導引,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勇於創造美麗人生的機會和能力。
【文章選讀】 改變
「沒有人,能夠真正改變一個人,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只有他自己;沒有人,能夠真正說服一個人,我們能夠傳遞的,只有感動。」-艾爾德瑞克.安特亞拉斯。
從某個時候開始,不再和人辯論、不再奢望改變他人,因為深刻的認識到,「沒有人,能夠真正改變一個人;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只有他自己」。是的,只有經由他們自己的經驗、理解、判斷,令他們認同、覺得改變是有意義的,他們願意選擇改變,他們才會改變;即使是經由外在的暴力、壓迫,也是經過思考的判斷,覺得順從的改變或許對他們比較有利、令他們心裡比較輕鬆,所以他們願意改變,也因此,在面對外來的暴力、壓迫時,永遠都會有堅持反抗的人。
因此,自己不再和人辯論、不再奢望改變他人,只是分享自己在追求一種恆常、不為外境動搖、不因外物生滅、不隨時間消長的幸福快樂的過程中,所接觸、所認同、所體會的一些想法與感動;是的,我們從來不可能因為辯論,而改變一個人,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傳遞感動,能打動人的,也只有感動。
還記得那"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嗎?有一次,北風和太陽爭論著誰比較有本事。他們正好看到有個人走過,那個人穿著一件斗篷。他們就說了,誰可以讓那個人脫掉那件斗篷,就算誰比較有本事。於是,北風就拚命地吹。怎知,他吹得越厲害,那個人就越是用斗篷包緊自己。最後,北風沒辦法,只好放棄。接著,太陽出來曬了一下,那個人就立刻把斗篷脫掉了。於是,北風只好認輸了。「仁慈與溫暖的力量,永遠勝過強迫。」
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從某個角度來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溝通」。例如以科學的層面來解釋,今天"我"在大腦裡構思了這篇文章的概念,但當要把它表達給大家的時候,受限於每個人的個性、習慣與生活環境,以人類有限的語言文字加以組織遣詞用字,並通過網路將它傳達出去,接著,大家打開電腦上了FB後,透過光線反射傳達給視神經的訊號,「看」到了這篇文章,神經訊號傳入他的大腦,大腦便以過往所學習的知識、經驗、個人習慣、以及情緒狀態加以解讀,於是,他的大腦裡出現了一篇「他所解讀的」PO文,而這篇文章,肯定不會百分之百跟"我"的意思一樣,閱讀是如此,聽、說、以及肢體接觸亦無不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解讀出來的自己的世界」裡。因此,當我們在傳達自己的意思與解讀他人的心意時,如何能不慎重?看透了這樣的真實,想要去改變別人,又怎麼不是妄想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