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格調與氣度(2014.03.15)


    孔子說︰「三人行必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其實,生活中的智慧,俯拾皆是,只要用心體會,任何一件瑣碎的事情,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格調與氣度。然後再從別人的行為中,以「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期勉自己,讓自己的思維與舉止都能符應「溫、良、恭、儉、讓」的氣度。
    連續13天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有諸多家長及校長到場為孩子們加油打氣,關心孩子的表現,給予適度的支持與鼓勵,身為師長理應刻不容緩。但是,親臨現場後自己的言行舉止若不能為孩子帶來正面影響,反而是不良的示範作用時,也許再多的鼓勵與支持,恐怕也是枉然,就舉期間二、三事說明之。
    各個進行比賽的場館,礙於空間的不足及不干擾競賽同學的進出,通常是交通管制,甚至是不發停車證。某場館對這項規定執行得頗為嚴格,有一天新x區某位校長到該比賽場館為學生加油打氣,結果被警衛先生擋在門外,這位校長竟然以「我是校長,難道連校長就不能進去嗎?」的嚴厲口吻就是想強行進入,執行管制的警衛先生盡忠職守,以「規定車子不能進去就是不能進去,何況根本就沒有規畫停車位」為理由阻擋了這位校長,兩人於是發生了口角,結果動用了該校校長,最後讓這位頗能擅用職權的校長進了校門,警衛先生的悻悻然不言而喻,而這位校長的失格隱然成形。
    另一案例是在另一處場館︰有一天賽程結束了,電話陸陸續續進了服務台詢問比賽成績,當時成績已公告在室外的公布欄,服務台並沒有留存,其中有一位來電想知道某個學校的成績,服務人員告知會公告在比賽專屬網頁,請自行查詢,但是那人在電話那頭卻堅持現在就想知道,於是辛苦的服務人員跑到外面看了之後馬上回來回報,之後那人又想知道另外一所學校的成績,於是服務人員重複了剛剛的動作,然後回了他一句︰「對不起,你想知道的學校可不可以一次講完?」那人卻回答︰「我是XX國中校長。」夠了!又來了一個擅用職權而且失格的校長。
    當然這期間仍有不少家長在各場館發生類似事件,家長愛子心切的行為,我們可以理解,但校長的行徑就頗有爭議的空間。「校長」這職稱是用來顯示專業能力與道德典範,應該有他一定的格調與氣度。若是以為「校長」就是位高權重,就是可以通行無阻,就是可以用職權懾服別人,那也未免輕忽且濫用校長的職權。三人行必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校長當自勉。

【小品文欣賞】  好孩子的獎賞

    1963年,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幹,只知搗蛋的戴維(她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
    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
    西勒‧庫斯特是《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你說我說”欄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心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該怎樣回答這些提問。
    正當他對瑪莉小姑娘的來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
    也許他一生都該感謝這次婚禮,因為就是在這次婚禮上,他找到了答案,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夜之間名揚天下。
    西勒‧庫斯特是這樣回憶那場婚禮的。牧師主持完儀式後,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也許是他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許是兩人過於激動。總之,在他們互贈戒指時,兩人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情節,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經夠完美的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西勒‧庫斯特說,正是牧師的這一幽默,讓他茅塞頓開。右手成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樣,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後來,西勒‧庫斯特得出結論,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同理,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他以“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
    前不久,一位中國人不知在什麼地方發現了這封信,讀後,他通過國際互聯網在《芝加哥論壇報》的網頁上留言,說:“中國民間有一句古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曾經對惡人遲遲得不到報應感到迷惑不解。現在我終於明白,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就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
    也許,當我們覺得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而難過時,是因為我們還有著那顆"有求的心",做事的動機一部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讚美或是獎勵,而非發自內心的付出。如果有一天能夠放下有求的得失之心,那就遠超一般人的境界,常人再也很難動了你的心了。(網路文章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