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這四個字的最大意涵:就是透過參與各種活動的體驗,引發內心的感動,進而願意、主動、自發甚至無償地服務、協助他人解決困境。
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惻隱之心就是設身處地,把別人的困境想成自己的困境,進而想去協助他解決困難。孟子還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人性的本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說任何人看到一個小孩掉入井裏的一剎那,內心都會不由自主的驚動一下,甚至會有自然的反應想去拉他一把,而想要拉他一把,並不是想借此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聲,更不是討厭那孩子驚恐的哭叫聲才這麼做的。這種心理反應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這完全是發自於內心的感情,人性本善的道理,是不需要透過外在的讚譽與報酬去激發本有的善念與善行。簡單地說,善念與善行是沒有對價關係的,是無私奉獻的精神與態度。
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服務學習就是要讓孩子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與態度,根本的宗旨與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的生命潛能裡擁有關懷他人的基本善念,能付諸實踐,而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但是,品德的涵養也必須以量化(服務學習六小時)作為升學的手段與工具時,我想這樣的過程也僅僅是升學的手段與工具,是不具有任何意義。因此,我們期望同學們深切認知,今天服務他人是為了讓社會友善風氣提升,進而共享社會和諧的氛圍。
「服務學習」就是學習如何引發內心主動自發去服務他人的精神與態度,這跟升學進路無關、更不需藉由時數的多寡來認定服務態度和品德的涵養是否具備?服務學習沒有對價關係,如果我們還在為服務學習時數爭論不休的時候,那誰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多少時數才能具備無私無償、願意奉獻的精神與態度?生命是要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有了體驗才有感動,有感動才有內化,內化了才能成為品德的一部份。服務學習、學習服務,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喚起內在本善的良知良能,營造更友善的社會環境,我們期待大家共同來努力。
【小品文欣賞】 別讓任何人偷走您的夢
美國某個小學的作文課上,老師給小朋友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志願」。
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歡這個題目,在他的簿子上,飛快地寫下他的夢想。他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座佔地十餘公頃的莊園,在壯闊的土地上植滿如茵的綠草。莊園中有無數的小木屋,烤肉區,及一座休閒旅館。除了自己住在那兒外,還可以和前來參觀的遊客分享自己的莊園,有住處供他們歇息。
寫好的作文經老師過目,在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被劃了一個大大的紅叉叉,再發回到他的手上,老師要求他重寫。小朋友仔細看了看自己所寫的內容,並無錯誤,便拿著作文簿去請教老師。
老師告訴他:「我要你們寫下自己的志願,而不是這些如夢幻般的空想,我要實際的志願,而不是虛無的幻想,你知道嗎?」
小朋友據理力爭:「可是,老師,這真的是我的夢想啊!」
但老師也堅持:「不,那不可能實現,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寫。」
小朋友不肯妥協的告訴老師:「我很清楚,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願意改掉我夢想的內容。」
老師搖頭:「如果你不重寫,我就不讓你及格,你要想清楚。」
小朋友也跟著搖頭,不願重寫,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個「E」。
事隔三十年之後,這位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度假勝地旅行,在盡情享受無邊的綠草,舒適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餘,他望見一名中年人向他走來,並自稱曾是他的學生。
這位中年人告訴他的老師,他正是當年那個作文不及格的小學生,如今,他擁有這片廣闊的度假莊園,真的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老師望著這位莊園的主人,想到自己三十餘年來,不敢夢想的教師生涯,不禁喟嘆:「三十年來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績改掉了多少學生的夢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夢想,沒有被我改掉的。」
您小時候夢想是什麼呢?您還堅持著小時候的夢想嗎? 還是已向世俗低頭了呢?
【每天堅持讀這個,會有驚奇的改變】
1、成功是因為態度。
2、找方法,而不是找藉口。
3、沒有失敗,只是暫時沒有成功。
4、命運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在別人的嘴裡。
5、我們不改變壞習慣,它將控制我們一生。
6、你越努力,你的運氣就越好。
7、如果事情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
8、有夢就會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