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驚艷米勒(2013.12.14)


    20085月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米勒展:《驚艷米勒 田園之美》引起超過100萬人次觀賞。
    2013.12新北市教育局繼去年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東方可頌--宋代文化大觀教育展」,今年再度合作「向大師挖寶--米勒巡迴特展」。
    米勒生於1814年、卒於1875年,是法國畫壇寫實主義(或稱自然主義)時期崇尚自然的田園畫家,也是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米勒小時候便時常下田勞動,因而對土地有特別的感情,並有農夫畫家之稱。他在17歲就創作出「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畫作,顯露繪畫天賦。後世藝評家普遍認為,米勒的創作,畫出當時法國社會平民百姓最真實的一面,高貴而不朽,也引發普世共鳴。
    米勒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從1840年至他逝世的30多年間,所作的油畫僅約80幅,且多數是小幅畫作。不過,米勒沒有大量作品,並不是他對創作缺少熱情和精力,而是他十分重視思考,每次作畫前都會重複思考、推敲。
    米勒擅長運用光線(謙卑的光影魔術手) ,從畫作背後透過來的光線喻意宗教,前景的主題人物(通常是農人、農婦或牧羊女等市井小民)則處於陰影中,以傳達人的謙卑和宗教的祟高。
    米勒畫作另一個特點,是背景通常經過霧化處理,遠景有種霧中的模糊感,進而加大整幅畫的空間感,再用位於前景的主題人物來營造出遠近對比的關係,突顯人物的特性,像是「拾穗」和「晚禱」都運用了類似處理技巧。
    米勒的畫作大致可分幾個時期來賞析,1840年到1848年屬於裸體畫與華麗時期,當時米勒以「肖像畫」入選沙龍,如願躋身畫壇,他在此時期的畫作仍然來回在「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間,表現多為肖像畫及神話式的裸婦,包括此次展出的「查理‧弗亞當」和「躺臥的裸女」,一方面米勒仍在鍛練與摸索繪畫技巧,同時也是為了現實生活應付買畫者的需求。
    1849年,米勒定居巴黎附近的巴比松之後,開始以田園風光、庶民百姓為素材作畫,進入他「農民畫家」的時期。這是米勒最窮困潦倒的時期,但此時的米勒確立在創作上平淡實樸的風格,摒棄早期為了糊口而迎合他人的態度。這次展出的「坐著編織的牧羊女」、「奧弗涅的牧羊女」和「大牧羊女圖」,都是這時期米勒畫作的代表。
    當時在巴比松聚集的畫家尚有胡梭與柯洛等人,由於這些畫家都喜歡走出畫室、描繪自然,因此被稱為「巴比松派」或「楓丹白露派」,但他們並沒有共同的主張或宣言,而是各自獨立創作。至於「拾穗」與「晚禱」,是米勒最著名的兩幅作品,創作時間很接近,在1857年至1859年間,米勒貼切的畫出農夫農婦為生活打拚的神情,堪稱米勒「農民畫家」時期的高峰之作。
    米勒後期的作品則比較偏重在風景畫,像是這次展出的「春天」,便是米勒著名的風景畫作,是他在1868年到1873年間的作品。這個時候的米勒,畫作不再以人物為取材,而是描繪大自然的風景。1875年,正當米勒的繪畫生涯達到顛峰之際,他卻咯血病逝,結束62年的人生。
   結論:不管你會不會作畫,賞畫確實是淨化心靈的休閒活動,賞畫可以讓人心情平靜,從畫作當中默默體會畫家的人文思維,進而達到個人身心修為與涵養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