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自己》
一個禪者在河邊打坐時,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是一隻蠍子正在水裏掙扎。他伸手把它撈上來,被蠍子豎起的毒刺蟄了一下,他把蠍子放到岸上,繼續打坐。過了一會兒,他又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蠍子又掉到水裏了。他又把牠救上來,當然又被蟄了一下。他繼續打坐。過了一會兒,他又有了相同的不幸遭遇。
旁邊的漁夫說:「你真蠢,難道不知道蠍子會蟄人嗎?」
禪者:「知道,被它蟄三次了。」
漁夫:「那你為什麽還要救牠?」
禪者:「蟄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會因為它的本性而改變。」
這時,他又聽到掙扎的聲音。一看,還是那只隻蠍子。他看著自己腫起來的手,看看水裏掙扎的蠍子毫不猶豫地再次向牠伸出手去。這時,漁夫把一個乾枯的樹枝遞到他手上。禪者用這根樹枝撈起蠍子,放到岸邊。
漁夫笑著說:「慈悲是對的,既要慈悲蠍子,也要慈悲自己。所以,慈悲要有慈悲的手段。」保護好自己,才有資格善待別人。
《漁夫》屈原
屈原被放逐以後,在江岸一帶徘徊流連,在沼澤旁邊走邊吟唱;神情憔悴,模樣枯瘦。漁夫看見屈原,便問道:「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何變成這等模樣(落到這種地步呢)?」屈原道:「世上的人都混濁不堪,單單只有我是清白的啊;眾人都爛醉如泥了,單單只有我是清醒的啊。所以我就被放逐到這兒來了。」
漁夫道:「通達事理的聖人思想超曠,對他所處的時勢、環境是從不固執拘泥的,能夠隨著世道的改變而進退轉移。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濁,你為什麼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汙泥,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為什麼不也乾脆跟著吃吃酒渣、喝喝薄酒裝醉呢?幹嘛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行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人說:剛洗過頭的人,在戴帽子前,一定要先拂去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在穿衣服前一定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乾淨潔白的身體,受到污濁的外物弄髒呢!我寧願跳進滔滔的湘江裡,葬身在江魚的肚子裡;又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清白之身,受到世俗塵埃的污染呢!
漁夫聽後微微一笑,盪起槳離開了。邊盪槳邊唱道:「滄浪的水啊,如果清澈乾淨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帽帶吧!滄浪的水啊,如果污濁骯髒的話,那就拿來洗洗我的雙腳吧!」就這樣走遠了,不再和屈原說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則故事都是藉由漁夫(也許是一位隱者)的角色說明通權達變的道理。人有理想、有目標固然重要,但是比有理想、有目標更重要的是珍惜、尊重自己的生命,進而去珍惜、尊重他人的生命。
以第一則故事而言︰好人行善,是他的本性。但行善的對象卻不一定也是善的;行善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善果。為什麽會這樣呢?
正如漁夫所言:「慈悲要有慈悲的手段。」「慈悲是對的,既要慈悲蠍子,也要慈悲自己。」 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首先要對自己負責,才能真正做到對其他人負責。倘若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怎麽可以照顧好別人?
保護好自己,才有資格和能力去善待別人。
而第二則故事是出自屈原的《漁夫》,屈原以死明志,固然是傳統儒家不願苟活的生命價值,但是,漁父的道家精神,卻認為聖人不應執著於任何事物,更應該懂得隨俗應變進退的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命有去無返,雖能以死明志,但終究於事無補。
【勵志感人故事】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這發生在一輛長途汽車上的真實故事,在山路的急轉彎處,一名因為無座而站在車廂中間的女乘客突然感覺有人碰了她一下,隨即發現錢包沒了,便大呼失竊。
售票員沒有請司機把車開到附近的派出所,而是對所有乘客說:「大家出門在外都不容易,請這位手快之人高抬貴手,把錢包放到地上吧,前面就要經過一個隧洞,沒有人會看見你的,要是因為這個而被判兩年刑那就太不值得了。」
於是,在長途汽車駛過那個黑暗的隧洞後,錢包又回到了女乘客的手中。
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面對別人的錯誤,有時,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讓奇蹟隕滅的,往往不是錯誤,而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不妨設想一下:假如那位售票員讓司機把車開到了附近的派出所,那麼,那位「手快之人」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這麼做雖然伸張了正義懲罰了邪惡,但卻讓那個人永遠失去了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位聰明的售票員,不僅保護了女乘客的財產,而且還給了那位「手快之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他也許從此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位女售票員就在無意中拯救了一個墮落的靈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