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比賽的籌備工作龐雜繁複,諸多細節都必須考量參賽者的需求及工作人員的辛勞,在人力、物力及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從設備的採購;帳棚搭設的動線;人員進出的管制、催場;餐點的準備;評審老師的接送;志工場次的安排;行政同仁的輪值……都是考驗承辦單位的智慧與巧思。安溪行政團隊累積多年舉辦市賽的經驗,確實在本次國賽中展現無比的行政效能與團隊合作的默契,尤其退休老師及家長志工的人力投入,給了這次音樂比賽進行中無比的助力與效益,而活動能順利進行,也再次證明安溪中行政團的優質與效率。所以,對於以上所有工作人員的努力付出與辛苦,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長久以來,學習樂器是階級分層的刻板印象,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與開創,已逐漸普及大眾化;也隨著社會的進步,接觸音樂、認識音樂,進而鑑賞音樂的機會越來越多。懂得欣賞音樂比學會一種樂器來得重要,音樂可以沉澱心靈、淨化人心,使人平靜安閒、溫馴和善,隨著樂音的律動,我們可以感受到生活不再緊張或無聊、生命不再枯索或無趣,音樂所要傳達的訊息,無非是讓人在裊裊聲樂中感受那分自在與安詳。
教育部有鑑於台灣近幾年的「美學產業」蓬勃發展,於是將今年訂定為「美感教育年」,美的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實踐力是終身的學習。厚植臺灣美感與文化創意軟實力必須長期致力美感教育紮根與研究發展。因此,若要帶動台灣的經濟,不能光靠辛勤工作,還要擁有國際的視野和美學素養,才能提升自我的競爭力。音樂、美術的鑑賞就是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元素,我們期待藉由每年音樂比賽和廣達游於藝的畫展,能啟動各位同學們對藝術人文的涵養與動機。
【小品文欣賞】--孩子我不欠你的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等繼承了父輩祖業,也會如此傳承,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有個台灣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 "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所以,台灣富人小孩,⋯⋯從小就被嬌慣壞了,爹還沒死,他們就開始大把花錢,整日無所事事。等到他們接手了父輩產業,很快揮霍殆盡。所以,古語雲:“富不過三代。”
下面看一個故事,就可以更好瞭解中西方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差異。
去年暑假,一個台灣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因此,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總之,你要儘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瑪麗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所觸動的。因為在台北的家裡,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
最後,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聽明白了。”
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台北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台灣的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了孩子,自己沒有的,也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輩子的也幫他們準備好,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選擇,不是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人。寵愛,不是真愛!
希望年輕的台灣父母,學會為自己和家人活著,也為社會活著,而不是再像過去父母那樣,只為孩子活著。孩子有他們的自己的未來,靠自己尋找,靠自己創造。或許他們自己找到的未來,比父母提供的更好。(網路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